
核心结论
越南少有能与国际快时尚或奢侈品牌规模相当的本土服装品牌,并不是因为没有生产能力,而是“产业链定位、市场结构、人才资本”三方面的限制叠加所致。下面分点解析。
1. 产业链定位: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自创品牌”尚未完成跃迁
- 越南已是全球第三大成衣出口国,仅次于中国和孟加拉,Nike、Adidas、Uniqlo 等纷纷把高端产线外包给越南工厂。(dandreapartners.com)
- 在出口模式中,当地企业主要做 OEM/ODM,利润集中在“产能”而非“品牌溢价”,导致企业习惯于“按图代工”而不是“投入原创与市场”。这使得“会做衣服”与“会做品牌”长期割裂。
2. 供应链短板:原材料、染整环节受制于人
- 本土纺织原料自给率不足 40%,60% 以上纤维和高档面料依赖进口。缺少垂直一体化能力,推高了做自主品牌所需的资金与时间成本。(joininflow.io)
3. 资金与渠道:外资品牌先占坑,本土企业难以起量
- 截至 2023 年,入驻越南的海外服装品牌已超 200 家,合计拿走 60% 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,且年复合增速 15–20%。(vietdata.vn)
- Euromonitor 数据显示,在越南服装零售市场,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市占率超过 2%;占据前三的都为海外集团(Adidas 1.5% 等)。本土品牌普遍规模小、资金薄,难以进行大面积门店扩张和重金营销。(viracresearch.com)
4. 消费者心智:国际品牌=品质与时尚,本土品牌=性价比
- 最新对 Z 世代的访谈指出,年轻消费者即便负担得起本土品牌,也更偏好“全球款式多、更新快”的国际品牌。(eprints.glos.ac.uk, vietnam-agent.com)
- 越南中产迅速崛起,审美与社交媒体同步国际趋势,加剧了“崇洋”心态。本土品牌要在设计与故事上匹敌,成本更高、周期更长。
5. 人才与制度:设计教育、品牌运营生态滞后
- 行业报告直言:“越南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时尚管理与品牌运营‘学校+生态’”。设计、买手、品牌经理等复合型人才稀缺,很多初创品牌停留在“第一季还行,第二季断档”。(viracresearch.com)
6. 灰色竞争:山寨与路边店稀释了“品质溢价”
- 市场上假冒名牌、无牌服饰泛滥;电商平台和街边摊以超低价抢销量,进一步压缩了正规本土品牌的定价空间和品牌形象建设空间。(viracresearch.com)
未来突破口(简要建议)
短期举措 | 中长期举措 |
---|---|
细分定位:瞄准运动休闲、国风、可持续面料等 niches,避开与 H&M/Zara 的正面竞争。 | 补链投资:政府与行业协会支持面料、染整园区,降低原料依赖。 |
强社媒种草:借助 TikTok Shop 与直播电商,以“Vietnam made, global vibe”快速测试新品。 | 人才培养:与高校共建时尚管理专业,引入国际导师,鼓励设计师孵化器。 |
联名/代工反哺:利用已有 OEM 产能为国际品牌生产剩余面料开发“同厂品质”副线,快速获取品质背书。 | 知识产权保护:完善打假机制,为原创设计提供生存空间,提高品牌溢价潜力。 |
结语
越南并不缺制衣能力,缺的是“把布料缝成故事”的品牌能力。伴随中产扩大、电商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政府对供应链本土化的扶持,未来 5–10 年有望出现更多像 YODY、Canifa 这样的全国性品牌,但要真正摆脱“代工者”标签,仍需在供应链、人才和品牌运营上同步补课。